跌倒不是老化的必然!五種情境你要注意

跌倒不是命中註定,而是可以「預防」的日常危機!

你是否聽過長輩這麼說:「年紀大了,跌倒很正常啦!」事實上,跌倒不是老化的必然結果,而是來自於「身體機能退化」與「環境危險因子」交互作用的結果。

跌倒不只是小意外,對中高齡朋友來說,可能導致骨折、住院,甚至失能。預防跌倒,從觀察身體變化與生活環境開始!


一、長者最常發生跌倒的五種情境

根據統計,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中,每年約有 1/3 曾經跌倒。以下是生活中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場景:

浴室滑倒

濕滑地面、無扶手,是最常見跌倒地點之一,尤其洗澡時站起來、轉身最危險。

夜間起床上廁所

燈光不足、視覺不清、地板有障礙物,夜起跌倒是常見的急診原因。

轉身或突然改變方向

核心穩定力與平衡感不足,容易因重心轉移不穩而跌倒。

上下樓梯或門檻

抬腳不夠高、空間感差,加上視力模糊,是跌倒熱點。

拿取高處物品時踮腳

身體延伸加上不穩定支撐,重心一偏就容易失去平衡。


二、肌力、視力與空間感的「跌倒三角」

跌倒不只是一個動作的失誤,而是多個因素互相影響的結果:

肌力不足 → 難以支撐、無法迅速反應

視力退化 → 障礙物看不清、空間判斷變差

空間感下降 → 無法準確控制動作與距離

這些身體能力若沒有被發現或訓練,很容易在生活中的「轉身、彎腰、抬腳」時突然出錯!


三、你可以這樣檢測跌倒風險!🏃‍♀️

以下是簡單的居家自我檢測法,建議由家人陪同進行:

握力測試

雙手用力握壓器或寶特瓶(1.5L 裝),感覺有無無力、抓不牢?
🔸 若男性低於 26 公斤、女性低於 18 公斤,可能有肌少風險。

椅子起立測驗(30 秒)

從椅子坐著站起來,看 30 秒內可站幾次。
🔸 若少於 8 次,代表下肢肌力偏弱。

單腳站立測試

扶牆站好後單腳抬起,看能否維持 10 秒以上。
🔸 若無法維持 5 秒,平衡力需加強。


四、跌倒預防從「環境」與「運動」雙管齊下

日常空間整理建議:

  • 🚿 浴室加裝防滑墊扶手
  • 💡 夜間走道加裝小夜燈
  • 🪑 避免高椅、軟沙發,選擇穩固易站立的椅子
  • 🚫 移除地毯、雜物、電線等障礙物
  • 👞 穿著防滑鞋底的室內鞋

核心+平衡力訓練建議:

  • 抬膝平衡(一腳站立、保持 5~10 秒)
  • 椅子起立(加強腿部與核心肌群)
  • 腹式呼吸+腹壓控制(強化穩定中軸)
  • 彈力帶側抬腿、後抬腿(針對臀部與下肢穩定)
    每週進行 2~3 次,持續訓練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!

結語:不是怕老,是要活得穩!

跌倒可以預防,關鍵是「提早察覺+主動訓練」。不論是自己或家中長輩,都可以透過小測驗+日常動作,一步步減少風險、延長行動力。

現在就開始動一動,讓自己活得穩、站得久、走得遠!

分享你的喜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