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今天站起來幾次?這個動作其實決定了你的行動力!
對中高齡朋友來說,「站起來」不只是日常小事,更是身體功能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。能否從椅子、床、馬桶站起來,影響著我們是否能獨立生活。
研究指出:下肢肌力與起身能力,是預測長者未來是否失能的關鍵指標之一。所以,我們要做的不是避免站起來,而是「每天多練幾次」,讓這個動作變得更簡單、更安全!
一、「站起來」為什麼這麼重要?
站起來這個動作,看似簡單,其實是非常複雜又全身性的活動。它代表著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肌力、協調與平衡感,能夠安全地完成從靜止→動作的轉換。
若無法穩定站起來,生活會出現以下問題:
- 難以如廁(坐馬桶→起身)
- 難以自行上下床、用餐、洗澡
- 增加跌倒風險
- 長期臥床→肌肉加速流失→失能惡性循環
因此,維持「站得起來」的能力,就是延緩失能的第一步!
二、起身動作需要哪些肌群合作?
在「坐→站」的過程中,身體的幾大關鍵部位必須同時出力並協調動作:
膝蓋肌群(股四頭肌)
提供腿部伸直的力量,是推動身體離開椅子的主要動力。
髖關節與臀肌
幫助骨盆向前傾,控制身體重心轉移,是穩定站立姿勢的關鍵。
核心肌群(腹部+背部)
協助維持軀幹穩定,防止彎腰駝背或過度前傾,確保動作順暢。
若其中一環不足,就會導致「站不穩」、「站太慢」或「站不起來」。
三、椅子起立練習法:每天都能做的黃金訓練
這個訓練只需要一張穩固的椅子,是最安全、最實用的樂齡功能性訓練之一。
椅子起立練習
動作步驟:
- 坐在椅子前端,雙腳踩穩地面,與肩同寬。
- 雙手可平舉或交叉放胸前。
- 身體稍微向前傾,腳用力踩地、臀部離椅、站直。
- 緩慢控制再坐回椅子。
建議次數:
每次做 10下,是體力進行2至3回合,每週至少練習 3 次。
注意事項:
- 若體力不足,可先扶椅站起,漸進挑戰不扶手。
- 過程中務必慢、穩、完整完成動作,不要「跌坐」。
- 有膝蓋或髖關節問題者,建議諮詢醫師或專業教練調整方式。
- 若身體前傾過多,代表核心未啟動,可搭配腹式呼吸練習。
四、讓「起身」成為每日習慣
將訓練融入生活,不用刻意排時間,也能輕鬆累積練習量!
日常小方法:
- 每次上廁所後,多站起來一次再坐下
- 吃飯前或刷牙時做 5 下起立
- 看電視廣告時間就站起來動一動
- 用「起身」代替部分深蹲或腿部運動
就算每天多站 5 次,一週也能累積 35 次以上,無痛建立肌力儲蓄帳戶!
結語:每天多站一次,行動自由多一天!
「站起來」這個動作,決定了你能不能出門、能不能自己照顧自己。從今天開始,主動站起來,而不是等別人扶你起來。
一張椅子、幾分鐘時間,就是延緩失能、活出尊嚴的第一步。